汪建新
2022年06月17日08:15 來源:學習時報
劉勰《文心雕龍·事類》雲:“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乃聖賢之鴻謨,經籍之通矩也。”引經據典是我國文學創作的一個傳統,也是毛澤東寫詩填詞的重要手法。毛澤東善於用典,旁征博引,史籍箴言、古詩名句、神話傳說信手拈來,或直接引用,或變通化用,不論是沿用原意,還是拓展寓意,或是反出新意,都恰到好處,渾然天成,讓語言表達深沉渾厚,使作品蘊涵回味無窮。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既彰顯出毛澤東活學活用國學經典的深厚底蘊,也洋溢著毛澤東繼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自覺。
引辭明理成佳句
“引經據典”,出自《后漢書·荀爽傳》:“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按劉勰“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之說,用典有“用辭”“用事”之別,有“語典”“事典”之分,不外乎篩選傳統文化各種元素為我所用,只是素材的來源和形式有所不同。所謂“用辭”,就是指引用前人詩文中的言語,將其融化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表情達意,言志抒懷。
毛澤東飽讀詩書,善於運用典籍言辭或詩家名句。《水調歌頭·游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七古·殘句》中“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和《念奴嬌·鳥兒問答》“鯤鵬展翅,九萬裡,翻動扶搖羊角”,源自《庄子·逍遙游》“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菩薩蠻·大柏地》“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化用溫庭筠《菩薩蠻》“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七絕·賈誼》“賈生才調世無倫”,語出李商隱《賈生》“賈生才調更無倫”。而《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成句。此類例句不勝枚舉,可謂清新典雅。
毛澤東始終倡導文藝創作面向大眾,他運用“語典”從不沉湎於“詩雲子曰”,喜歡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古諺、俗語、民謠等。《清平樂·會昌》“莫道君行早”,出自俗語“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語氣親切,頗具幽默。《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毛澤東自注:“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明白如話,惟妙惟肖。《水調歌頭·游泳》“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取自三國時舊歌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自然順暢,詩意盎然。《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出自古諺“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深入淺出,理趣橫生。
援古証今動情思
劉勰《文心雕龍·事類》:“夫山木為良匠所度,經書為文士所擇,木美而定於斧斤,事美而制於刀筆,研思之士,無慚匠石矣。”毛澤東正是這種匠心獨具的“研思之士”,他學富五車,胸藏萬卷,善於“用事”,工於“事典”。像劉勰所說“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証今”,是毛澤東創作的一大特色。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毛澤東借文化名人、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說古喻今,使典故與現實結合起來,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啟迪,給人以共鳴。
毛澤東對跌宕起伏的中國歷史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著透徹的理解和感悟,他穿越遙遠時空,又巧妙地將典故拉回到現實。他追思歷代先賢的生平事跡,寫下《七絕·劉蕡》《七絕·屈原》《七絕·賈誼》《七律·詠賈誼》,對他們的不幸遭遇和悲劇命運深表同情。他歷數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略輸文採”“稍遜風騷”“隻識彎弓射大雕”,來“反封建主義,批判兩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不可沽名學霸王”,他用項羽優柔寡斷、兵敗自刎的歷史教訓,強調“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時代主題。《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顏斶齊王各命前”,他用《戰國策·齊策》齊王顏斶“各命前”的典故,來贊賞柳亞子剛直不阿的可貴品格。
毛澤東善於用廣為流傳的小說掌故、神話傳說、童話寓言來解析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給詩詞作品平添了文學韻味,為現代生活點綴了浪漫色彩。《清平樂·蔣桂戰爭》“洒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他用唐代沈既濟《枕中記》的“黃粱美夢”,來痛斥軍閥混戰導致民怨沸騰。《七律·登廬山》“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他用陶淵明憧憬與世隔絕的桃花源來反襯新中國“舊貌變新顏”。《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他用史籍中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來描繪湖南的風土人情。《蝶戀花·答李淑一》“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他用神話人物吳剛嫦娥向革命烈士表達崇高敬意。
反彈琵琶賦新意
毛澤東平生讀書破萬卷,行文用典如有神。他引經據典,不是為了故作艱深,不是為了附庸風雅,而是讓其為我所用,納入自己的語境,融入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意志,強化時代的主題。毛澤東詩詞用典出神入化,達到了“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的境界,猶如一座巍峨宏麗的藝術殿堂,猶如鑲嵌在詩文中的璀璨珠玉,使其詩詞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中國氣派。
常言道:“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毛澤東用典從來不拘一格,可謂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讀者從字面即可知道這是明用典故,毛澤東暢游北戴河之后,發思古之幽情,追憶起曹操登碣石山觀海的歷史往事。而接下來一句“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屬於暗用典故,上下文融合為一,不細察則不知此句化用了曹操《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內容。《七律·洪都》“祖生擊楫至今傳”“聞雞久聽南天雨”,分別使用了“祖生擊楫”“聞雞起舞”的典故,這是正用典故,他高度認同原典中的人和事,借此表達對自己戎馬倥傯的回憶和壯心不已的情懷。
正如柳亞子所贊,毛澤東“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他用典的過人之處,決不是簡單照搬,而是善於反用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取其外殼去其糟粕,化爛熟為生新,化腐朽為神奇,賦予其全新的思想和時代蘊涵。《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不周山下紅旗亂”,翻用“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隻取《淮南子·天文訓》的說法,把共工塑造成敢於砸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千百萬工農大眾的英雄形象。《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宜將剩勇追窮寇”,全然不顧古代兵法“窮寇勿迫”古訓,反其道而行之,以表達“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堅強決心。《水調歌頭·游泳》“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宋玉筆下《高唐賦》神女“巫山雲雨”的故事,毛澤東將其蛻變成新中國突飛猛進、繁榮昌盛的見証人。《七律·洪都》“鬢雪飛來成廢料,彩雲長在有新天”,古人以“彩雲”比喻美女容顏易逝,毛澤東則別出心裁,寓意病樹前頭萬木春,事業自有后來人。
相關專題 |
· 汪建新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