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農業發展不妨多些“營養導向”
袁 媛
不久前,多部門聯合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5—2030年)》,首次提出推進營養型農業。
今天,人們對營養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不僅追求糖類、蛋白質、脂類三大營養平衡,還注重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元素的豐富合理。這意味著,我們既要關注農業生產的數量和質量,還要關注種類多樣和營養提升,在農業發展中更多體現“營養導向”。
突破口在於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每種農產品都可以催生營養型農業,比如,研發高葉酸小米屬於品種創新,開發全谷物產品屬於加工創新。將科技創新轉化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有助於實現農業營養價值的全面提升。應完善產學研協同機制,精准對接市場需求,推動作物育種、加工工藝等環節的迭代升級,讓傳統農業向更營養的方向邁進。
深耕營養型農業,離不開人才體系的支撐。如何開展品種創新以適應越來越高的營養需要?如何讓營養型農業滿足多數人的需求?這些問題需要專業人才尋找答案。應進一步打通“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的人才貫通機制,讓懂農業、知營養、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產業鏈的延伸,是營養型農業落地的關鍵一步。推動農業與食品加工、醫療健康等領域跨界融合,深挖農產品的營養價值,政府部門應扮演好引導者和服務者的角色,通過制度設計激發市場活力。尤其要注重打破部門壁壘,讓農業、科技、衛生等領域的資源形成合力,構建起政府、市場、社會協同發力的機制。
營養型農業不僅是一種現代農業形態,更是一種農業發展理念。讓人民群眾吃得更營養,我們在發展營養型農業上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在努力前進。
(摘編自《新華日報》,原題為《為“魚米之鄉”增添營養標識》)
為綠色發展裝上信用引擎
虎 權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公布2024年度全區1718家企業生態環境信用評價結果。這是自今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企業生態環境信用評價辦法》正式施行后首次公布。
別小瞧這個“紅黑榜”,釋放的信息可不簡單。“生態環境信用”相當於企業征信,被評為A級的企業將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資金支持、環保科研項目立項等方面享受政策紅利,其他級別的企業則面臨加大執法檢查、聯合懲戒等。
實打實的“紅黑榜”、獎優罰劣的規定,釋放出了明確信號:“生態環境信用”不是罰款、曝光就了事的“小問題”,而是事關企業發展的大事情。隻有嚴格自律,配齊配強環保軟硬件、不斷規范自身排污行為、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才會獲得“信用紅利”。
生態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是一把引導企業履行環境治理責任的“戒尺”,更是一台推動綠色發展的引擎。寧夏從2016年制定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管理辦法及標准,到2019年創新確立綠、藍、黃、紅四色評價等級制度,再到今年公布最新評價結果……隨著制度的不斷創新和完善,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被精准施治,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推進轉型升級。這說明,生態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對推動環境治理模式迭代、構建協同治理格局、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大有裨益。
生態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的成效是好的,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仍然是當前緊迫而繁重的任務之一。向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要動力,讓信用理念、信用制度與生態環境保護各方面深度融合,使信用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形成更科學、更有力的組合拳,能更好激發環境治理的乘數效應,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期待生態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持續升級、期盼類似的創新制度接踵而至,為綠色發展提供“信”動力。
(摘編自《寧夏日報》)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9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