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食在街巷,味在人心(金台隨筆)

呂曉勛

2025年07月21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在升騰的熱氣裡,在共享的筷箸間,美食成為人與人之間最溫柔的黏合劑

  

  門臉朴素,招牌低調,菜式口味卻相當驚艷。眾多分布在街頭巷尾“其貌不揚”的煙火小店、市井餐館,近年來頻頻登上各大美食榜單。

  觀察這些寶藏小店,本地特色、鮮烹現制是經營的關鍵詞。無論位置是否顯眼,內部裝修如何,對老饕們來說,只要常有本地人上門,就值得光顧。

  食在街巷,味在人心。從山東煙台的烤海腸、河南鄭州的荊芥拌黃瓜,到湖北襄陽的牛肉面、湖南長沙的臭豆腐、福建泉州的姜母鴨,通過品嘗地道的街邊美食,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真實、鮮活的風土人情,從中感受千姿百態的烹飪之美,品味層次豐富的生活滋味。

  那是飽含心血的技藝之味。浙江衢州的詹記烤餅,經營者堅持手工揉面,每天要揉好幾桶面,隻因為“機器口感不一樣”﹔浙江杭州深巷裡的勇賢小吃,店主不僅每天早上親自去菜場“尋寶”,而且經手之菜,多是顧客點單后現殺現炒,一桌一炒。從小吃、炒菜,到糕點、主食,掌勺者將熱情、技術和創造力,傾注於每一個步驟之中,讓生鮮食材變成鍋氣滿滿的美食。

  翻炒顛勺、烹香調味,於廚師而言,是打磨技藝,在調和鼎鼐中獲得怡然樂趣。在食客們看來,或是講究不時不食、不鮮不食,或是善於博採眾長、求新求變,店家用心經營的背后,是對食物的真誠、對每一位慕名而來者的尊重。可以說,於灶台制心一處、以掌溫焐熱時光,就是在傳承地方風味,為品質生活上色。

  還有溫暖厚重的人情之味。瀏覽有關市井餐館的評價,除了“煙火氣”,“有人情味”也被反復提及。廣東廣州的梁新記小食店,一到深夜,門口就會停下不少出租車,司機們熟練地掀開蒸籠找熱飯、喝熱粥。老板說,能讓附近上班的員工、凌晨工作的出租車司機吃上一口熱乎飯,就是“我們最大的價值”。面對高昂租金,上海“菰城宴·大鍋紅燒羊肉面”老板夫婦一度想過放棄,在社區老顧客的挽留和幫助下,他們找到了附近租金更實惠的位置。

  美食是相逢最好的理由。你予我煙火慰藉,我願化作長情的回頭客,細細咂摸四季流轉,也悄悄讀懂藏在碗碟間的人間真情。街邊美食,從不是沉默的食物。它們讓陌生的腳步在此駐足,讓疏離的話語漸漸溫熱。在升騰的熱氣裡,在共享的筷箸間,美食成為人與人之間最溫柔的黏合劑。

  更有回韻悠長的文化之味。除了果腹,美食也是文化的顯性載體。筆者曾到江蘇蘇州游玩,在平江路附近偶遇一家蘇幫菜館。上響油鱔糊時,店主將一小壺熱油澆下,鱔絲滋啦作響,那股子鮮靈勁兒隨響油之聲迅速升騰。席間,小哥簡要介紹了響油鱔糊、清炒蝦仁、醬方等招牌菜的特點和做法,引領我們初識蘇幫菜的精作、廚藝,以及姑蘇文化的兼容並蓄、融合創新。

  美食與文化,有著深層關聯﹔文可塑食,美食亦可彰文。當我們選擇跟著味蕾去旅行、去體驗,其實就是選擇了與文化進行親密互動。正因此,千萬別小看了那些“不起眼”的街頭美食。一把脆中帶嫩的油炸串串、一碗湯汁濃郁的牛腩沙河粉、一份加蛋不加價的長魚炒面,在愉悅味蕾時,也包含著心靈的陶冶和人文的啟迪。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在看重平台評分的當下,不少深藏街巷的店家卻明確表示,不會找顧客要好評,因為“人家吃得好會自願寫”。這股反好評“內卷”的底氣,源於數十年如一日做好一件事的長期主義,也離不開街坊熟客“吃了十幾年,就認這口兒”的默契幫襯,以及南來北往的游客嘗過之后的真心推薦。可以說,食客們的每一次尋訪、每一筆下單,不只是基於貨真價實的信任沉澱,更多的還是對食物溫情與敬意的綿延,對忙碌工作之余好好吃飯、感知幸福的珍視。

  食物是最日常的。用心做美食,真心待顧客的市井餐館,無論藏得多深,經營多久,都值得被看見、關注和點贊。衷心希望那些熟悉而又獨特的味道,得到更好傳承和發揚,激發更多撫慰腸胃、溫暖人心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1日 05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