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粵皖三省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本報記者
2025年07月21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中,記者先后走進北京、廣東、安徽三省市,實地探訪產業創新:
平均每3天,這裡生產一顆中型商業衛星——銀河航天(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浩瀚宇宙中“添星”“織網”,構建起我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目前,北京市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已突破2600億元。
平均每30分鐘,這裡制造一台工業機器人——廣東佛山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是全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園區之一。去年,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產量超24萬台(套),同比增長31.2%,佔全國市場總量的44%。
平均每30秒,這裡下線一輛新能源汽車——安徽合肥今年1至5月生產新能源汽車46.7萬輛,較兩年前同期翻一番。安徽省汽車出口量居全國前列,我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安徽造”。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牢記囑托,砥礪前行,北京、廣東、安徽等地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斷促進新動能集聚、新業態涌現、新產業壯大。
錨定科技創新,未來產業引領產業未來
“起飛!”一秒鐘原地升空,最高時速達100公裡,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研發的單人噴氣飛行背包,於今年初首次實現載人樣機多科目自由飛。“未來,不僅能把穿戴者送上天,還能進行高空懸停作業。”飛行器總體設計師陳旭智介紹,這款飛行背包適用於特種作業、應急救援、短程通勤等多元場景,科幻畫面正在成為現實。
培育未來產業,既要對未來有信心,也要對當下有耐心。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孵化風險高,低空經濟如何振翅“高飛”?有賴於耐心資本的助力與呵護。去年6月,廣州市政府組建總規模100億元的廣州天使母基金,相繼與包括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在內的62家單位建立合作,提供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迄今已完成7隻參股子基金設立,儲備直投項目超1100個。
在合肥,走進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測實驗室,3D打印設備生產的月壤磚引人注目。設備能以1300攝氏度高溫熔化月壤,無需從地球攜帶輔料。“用月球的土,燒月球的磚,建月球的家。”深空探測實驗室未來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楊洪倫介紹,這款3D打印設備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
發展未來產業,既要夯實基礎研究硬支撐,也要優化產業生態軟環境。近年來,安徽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建設大科學裝置等國之重器。2024年,安徽布局籌建首批10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涉及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領域。今年一季度,安徽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集聚產業鏈重點企業超100家,產業規模超196億元。
今年4月,來自北京經開區的天工Ultra機器人走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賽場,用時2小時40分42秒,跑完約21.1公裡,途經14個90度以上彎道,穿越碎石子障礙帶,奪得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賽事桂冠。獲得亞軍的鬆延動力N2機器人同樣“身懷絕技”,能連續后空翻,目前銷售訂單逾2000台,合同金額上億元。
壯大未來產業,既是一場時不我待的“競速跑”,也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鬆”。“既要快人一步、搶佔先機,也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姜廣智介紹,北京市已聚集機器人骨干企業400余家,其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機器人企業57家,居全國首位。2024年,北京機器人產業營收超過300億元,同比增長近50%。
“今天的未來產業,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決勝競爭的支柱產業。”北京市市長殷勇介紹,北京前瞻布局了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元宇宙等23個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其中人工智能企業突破2400家,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均佔全國一半以上。
撬動產業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新”促興
一架無人直升機,性能有多強?翻山越嶺,最高可飛抵海拔6500米﹔逆風作業,最大可抵御8級陣風﹔負重高飛,最多可運輸200公斤貨物……深圳聯合飛機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TD550D無人機,今年3月獲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無人直升機系統型號合格証。“成立11年來,集團申請專利超600項。”聯合飛機集團深圳基地總經理李曉亮介紹,企業先后為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提供無人機保障。
下好產業發展“先手棋”,首要靠創新。中國無人機專利申請量佔全球七成以上,其中廣東無人機專利申請量逾2.6萬項,居全國第一。目前,廣東低空經濟規模超千億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份額佔全國95%,工業級無人機市場份額佔全國54%。廣東累計開通無人機航線超700條,無人機物流配送年飛行近80萬架次。
一片衛星太陽翼,厚度能多薄?約1毫米!銀河航天(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靈犀03衛星太陽板薄如蟬翼,折疊后僅5厘米,抵達距離地面50萬米的軌道時,則能延展成長9米、寬2.5米的金色“翅膀”。“這款衛星使用柔性太陽翼,厚度降至剛性太陽翼的1/20,同等荷載下的面積更大。”銀河航天創始人徐鳴介紹,柔性太陽翼能吸收更多光能,當前衛星正以每秒約7公裡的速度繞地飛行。
扭住產業發展“牛鼻子”,關鍵在質優。北京聚集商業航天領域高新技術企業超300家,形成運載火箭、衛星制造等全產業鏈。眾人拾柴火焰高,要素資源高效流轉,銀河航天供應鏈合作企業數量從2018年創立之初的117家增至如今的1300多家,其中超過一半是民營企業,單顆衛星研制成本從上億元降至千萬元量級,研制周期縮短80%。
一台工業機器人,精度有多高?0.2毫米!在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合肥尊界超級工廠,超過1800台智能機器人同步作業,實現沖壓、焊裝、涂裝、總裝車間全面自動化與數字化,借助華為自研算法,能對全工藝流程2.6萬處關鍵質量數據進行分析與追溯,每秒數據採集量達30萬條。
打好產業發展“組合拳”,重在協同發力。2023年底,江淮汽車集團攜手華為,投資約100億元打造合肥尊界超級工廠,年產能達20萬輛。作為全國新能源汽車“換電”試點、“雙智”試點、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試點、“車路雲一體化”試點的“四試點”城市,合肥2024年生產新能源汽車137.6萬輛,同比增長84.4%。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我們將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安徽省委書記梁言順介紹,“十四五”以來,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6.1%,去年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3.6%,較2013年的20.7%翻一番。
推進發展方式創新,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煥發新機
無需司機駕駛,方向盤自動旋轉,北汽福田氫能源L4級自動駕駛重卡暢行在京津塘高速公路上,剎車、油門由電子信號控制,決策響應速度在0.5秒以內,非緊急情況下,安全員可全程不接管車輛。始建於1958年的北汽集團,曾創造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多項紀錄,去年整車銷量逾171萬輛,營業收入超4800億元。今年1月,北汽集團宣布將在所有車型上布局自動駕駛技術,成為北京市傳統汽車產業轉型的一道縮影。
技術演進與商業推廣相互促進,助力傳統產業向高端化躍升。2020年,全球首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落戶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已實現600平方公裡設施智能化部署。“車在跑、路在看、雲在算。”北汽福田智能駕駛總工程師田俊濤說,企業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卡車相繼投入商業運營。目前,北京自動駕駛累計測試裡程突破6200萬公裡。
銅水奔涌,氣浪扑面,在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冠銅業分公司,車間內的工人並不多,奧秘何在?800余台5G終端設備遍布各個生產環節,這座銅冶煉工廠,去年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24年5G工廠名錄》。傳統作業方式下,工人在60多攝氏度的電解槽旁工作時大汗淋漓。如今,機械手臂、智能運輸小車和數字孿生系統應用后,企業產線智能化、自動化率達90%。
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雙向發力,助力傳統產業向智能化邁進。近年來,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建成智慧礦山、智能工廠等93個智能化項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安徽省2.46萬家規上企業已全部啟動數字化改造,其中1.88萬家規上企業實現數字化改造,佔全部規上企業的76.25%。
全球每3台液晶電視中,就有1台使用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主控板卡。“‘廣東屏’能刷屏世界,關鍵在於做好一塊屏裡的創新文章,企業液晶電視主控板卡出貨量逾7.7億片。”視源電子首席技術官楊銘介紹,企業旗下品牌青鬆光電2023年發布LED“碳”索計劃,經評估,全系列產品一年可節電1273萬千瓦時,相當於種下13022公頃闊葉林。
節能降耗與可持續發展相輔相成,助力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截至今年初,廣東累計創建國家綠色工廠490家、綠色工業園區13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04家。擦亮綠色發展底色,廣東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8%。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以年均3.5%的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3%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1.8%。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一手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育成。”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說,廣東將繼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
(本報記者戴林峰、王昊男、韓鑫、屈信明、孔德晨、陳靜文、潘俊強、李縱、李俊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1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