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河北雄安新區安新縣環境監測站站長 劉冬梅
2025年07月21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白洋澱燕南堤。 |
我從小在安新縣長大,小時候住的地方距離白洋澱邊的碼頭步行僅10分鐘左右。白洋澱,電影《小兵張嘎》、作家孫犁的《採蒲台的葦》都提到了這裡。兒時家裡也有關於白洋澱的小人書,我常常翻著看,對於白洋澱這片水域的感情,自然也不一般。
在我那時的記憶中,白洋澱的水質還是不錯的。后來因為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澱,白洋澱水質下降。2017年前,我們採集白洋澱的水分析化驗,水質一直是劣Ⅴ類。裝在透明瓶子裡的水樣呈深綠色,很渾濁,還有臭味。作為一名環保人,我當時心裡很不是滋味。
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后,白洋澱的生態保護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區對白洋澱實施系統化治理,控源、截污、治河、補水等,多措並舉。
監測站的工作強度也大幅提升。早些年,我們隻需要對白洋澱內的5個國控點進行水質監測,一個月開展一次取樣分析。近幾年,澱內國控點從5個增至8個,我們不僅要在國控點採樣,還要在每個國控點周邊選4個採樣點,採樣頻率變為一周兩次。若遇上汛期和大雨,還要加密監測。
每次採樣,我們的監測隊伍早上6點鐘就出發。大家帶著採樣設備,先坐車到澱邊,再乘船進入水域採樣。夏天顧不上蚊子叮咬,冬天得冒著嚴寒,破冰取水採樣。
前些年,實驗室的化驗設備比較落后,人員幾乎是滿負荷運轉。每一次取樣化驗,十幾個人要忙活兩三天才能弄完。有好幾次,我兩天一夜沒怎麼合眼,就是為了把數據按時分析、上傳。好在這幾年,監測分析設備更新換代,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每次分析化驗隻需兩個人,一天之內就能完成。
高頻次的水質監測讓發現和處理問題更及時。今年4月,我們在監測中發現燒車澱一個點位pH值突然升高,經調查是水草腐爛造成的。我們第一時間聯系有關部門進行打撈,避免了水質受到影響。
監測任務繁重,大家都努力實現監測數據的真實、准確、有效,為持續治理做好支撐,為上級部門決策提供保障。
如今的白洋澱,已經大不一樣。水質先從劣Ⅴ類上升至Ⅲ類,2021年以來穩定在Ⅲ類水質,進入良好湖泊行列,白洋澱這顆“華北明珠”重現光彩。
說實話,以前在水上採樣的環境對我們來說是挑戰。如今,船行白洋澱,是一種享受。採上來的水樣透亮,我們心裡也是一樣的透亮。
水生態好了,魚啊鳥啊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就越來越多啦。青頭潛鴨、中華鳑鲏頻頻亮相。目前,白洋澱野生鳥類增加至296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90種﹔野生魚類資源恢復至48種,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21種。
尤其是在白洋澱首次發現了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五月四節蜉,這一典型清潔指示物種的出現,昭示著白洋澱水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水質不斷提升,我們的工作成就感也越來越強。這樣的成果著實來之不易,我經常提醒自己,絲毫不能懈怠,還得長期堅持下去。
(本報記者史自強採訪整理)
【記者感言】
從劣Ⅴ類到穩定在Ⅲ類,白洋澱的水質顯著提升。這樣的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個台階、匯聚一點一滴的努力達成的。劉冬梅奮戰在水質監測一線,用詳實的數據為白洋澱記錄了一本水質淨化的“手賬”。
克服人員短缺、設備落后的考驗,起早貪黑,完成一個個艱巨的任務。從事環保事業30多年的劉冬梅,是白洋澱變美的見証者、參與者。許多像劉冬梅這樣的人,日復一日,為雄安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貢獻力量。相信未來白洋澱會越來越美,雄安新區的畫卷將越來越迷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1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