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
本報記者 李俊杰
2025年07月24日07: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徐淙祥在家中察看用於研究的小麥樣品。 |
行走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的田間地頭,常聽到一句順口溜:“科學種田找淙祥,優質高產有保障﹔多收多打又多賣,每畝年增幾百塊。”
大家口中的“淙祥”,指的是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種糧大戶徐淙祥。多年來,徐淙祥堅持科學種糧,潛心鑽研農業技術,牽頭成立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農作物綠色高效試驗示范田,不斷探索適應黃淮地區的新品種、新技術,屢屢創下小麥、玉米、大豆的安徽省單產紀錄。
憑著熱情和韌勁,小麥畝產屢創新高
夏收又夏種后的皖北平原,庄稼重新吐綠。下午5點,徐淙祥熟練地啟動電瓶車,往自家田裡趕去。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夏玉米的產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這段時間的管理。”徐淙祥說,現在,他每天至少要去田裡兩趟,“哪天要是不下地,我是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好。”
談及徐淙祥與土地的緣分,得從半個世紀前說起。
1972年,高中畢業后,年僅19歲的徐淙祥原本有機會去學校當老師,但他毅然選擇了回村種地。
“那時候生產技術落后,小麥畝產才150公斤,大豆畝產隻有幾十公斤,鄉親們溫飽都成問題。”徐淙祥說,“我就想著能有一天,糧食實現高產,大伙都能吃飽飯。”
回村后,徐淙祥買來農業科技書籍,潛心學習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的高產栽培技術,並開始參與一系列糧食高產攻關項目。
在進行小麥高產試驗時,從麥苗出土起,不管刮風下雨,徐淙祥都從早到晚在田裡忙活。他用放大鏡觀察農作物的長勢、授粉和虫情,同時用筆記本做好記錄。如今,在徐淙祥的辦公室裡,已積攢了53本各式各樣的筆記本。
就這樣,憑著一腔熱情和一股韌勁,他逐步找到作物高產的規律,並運用到示范田小麥種植中,隨后將畝產相繼提高到300公斤、320公斤、360公斤……
今年夏收,徐淙祥種植的小麥在干旱氣象條件下仍喜獲豐收。經現場實收測產,高產田塊畝產達到了820.5公斤。
不隻當個“老把式”,科學種田收益多
“良種良法遇良田,優質高產沒困難。良機良技配良種,節本增收顯神通。”跟土地打交道時間久了,徐淙祥不滿足當個僅靠經驗的“老把式”,而是緊跟時代步伐,依靠科技種田。
走進徐淙祥的麥田,農作物病虫疫情田間監測站十分顯眼,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農作物病菌孢子自動捕捉儀等設備一應俱全。輕觸手機界面,從光照強度、土壤水分到氣溫氣壓、虫情病害,一目了然。
走進徐淙祥合作社的院子,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樣的農機設備。“以前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個力氣活,現在種地更多依靠科技。”指著院中的設備,徐淙祥介紹,“這些是旋耕機、打捆機、大型收割機、自走式噴灌機,還有負責監測苗情的無人機。利用現代農業科技進行‘耕、種、管、收’,農業的勞動強度和人力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徐淙祥算了一筆賬:“如果種植小麥全程靠人工,每畝地成本在1500元左右。而全程機械化,成本只要六七百元,省了一半的錢。”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多年來,徐淙祥積極與安徽省農科院、皖墾種業等省內外科研院所、育種企業展開合作,選育的“太豐3號”“太豐8號”小麥新品系,平均畝產超600公斤,廣泛應用到黃淮地區﹔選育的“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在皖西北地區推廣種植面積已達200多萬畝﹔引進種植小麥良種20多種,並推廣給周邊農戶,有力促進了當地糧食穩產高產。
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幫著群眾賺
為了更好地幫助村民增產增收,2010年,徐淙祥牽頭成立了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代管耕種,社員則憑土地入股。合作社還與種業公司、面粉企業簽訂合同,種源、銷路都打通了。
周邊農民跟著徐淙祥種糧,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太和縣雙浮鎮秦寨村種糧大戶秦國啟加入專業合作社后,小麥畝產很快從400多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目前,秦國啟和其他社員在徐淙祥的指導下種糧,平均畝產已經接近徐淙祥的高產示范田。
在推廣良技的過程中,徐淙祥發現有些理念和技術大家總是記不住。怎麼辦?他想到了諺語。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徐淙祥不斷用諺語總結農作物栽培技術。“‘兩米寬,打畦田,澆灌噴藥最方便’‘弱苗早灌旺苗晚,結合追肥利根盤’,這些諺語大家很快就記住了,農業技術推廣起來也就方便多了。”徐淙祥說。
多年來,徐淙祥圍繞農作物栽培的“土、肥、水、種、密、保、工、管”8個方面,不斷將諺語補充完善。而隨著這些諺語的推廣,科學種植的理念和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農民了解和接受。
2022年,徐淙祥又牽頭成立了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積極開展大戶帶小戶、小田變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務和改革﹔協助鄉鎮成立科學種糧理事會,每到庄稼成長的關鍵期,他就把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通過觀摩會或者視頻連線開展現場培訓,讓良技直達生產一線。截至2024年底,該模式覆蓋太和縣30萬畝耕地,帶動2.3萬戶農民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
更讓徐淙祥高興的是,孫子徐旭東大學畢業后,也返鄉當上新農人,幫著他一起打理田地。
如今,72歲的徐淙祥依然堅持每天下田。“我要把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到千家萬戶,帶動更多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把日子過得更好。”他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4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