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巴伐利亞州對華經貿合作成果豐碩,本報記者追尋五十載合作歷程——
本報記者 劉仲華
2025年07月24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在華晨寶馬沈陽鐵西工廠車身車間,機械臂在焊接車身。 |
![]() |
在克勞斯瑪菲新型工廠研發測試中心內,高精度注塑機正在試運行。 |
![]() |
在克勞斯瑪菲新型工廠車間內,技術人員正在大型注塑設備旁進行裝配與調試工作。 |
![]() |
蔚來位於巴伐利亞州雷根斯堡的換電站外景。 |
在德國南部,有一個德國面積最大、經濟發達的聯邦州,多年來對華經貿合作成果豐碩:中國是該州在全球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海外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在該州投資最多的亞洲國家,約500家中國企業落戶該州﹔當地超過2000家企業同中國保持經貿往來……這就是巴伐利亞州(以下簡稱“巴州”),許多德國跨國企業的總部坐落於此,它也是德國乃至歐洲的汽車、電子、化學和制藥行業中心。
近日,本報記者來到巴州,追尋中國與巴州的合作歷程,探訪中德產業在這裡深度融合、協同發展背后的秘密,見証中德攜手打造更可持續、更智能未來的澎湃動能。
“他看到了中國的潛力與未來重要性”
回望與中國的合作,最令巴州各界銘記於心、津津樂道的,莫過於50年前那場意義深遠的“破冰之旅”。
1975年1月,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時任主席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應邀訪華。此后,這位巴州前州長又多次訪華,為巴州與中國開展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領域交流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為紀念施特勞斯訪華50周年,前不久,一場題為“五十載友好航路,新時代共濟同舟”的專題研討會在中國駐慕尼黑總領館舉行。“施特勞斯50年前的訪問不僅具有開創性,也展示出他作為政治家的全球視野。他看到了中國的潛力與未來重要性,為巴州與中國關系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巴州州長索德爾表示。
巴州政府辦公廳主任兼聯邦事務與媒體部部長弗洛裡安·赫爾曼認為,施特勞斯訪華“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決定,更是一種清晰堅定的戰略判斷”。訪華期間,施特勞斯從廣東廣州向波恩寄了一張明信片,稱“中國值得一游”。赫爾曼說:“早在1975年他就意識到,與中國合作,就是投資未來。而今,我們與中國的務實合作已經持續了50年,這對巴州有著特殊意義。”
施特勞斯的大兒子馬克斯和小兒子弗朗茨以見証者的身份,回顧了父親當年訪華的細節與感受。他們表示,施特勞斯認為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脈絡,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差異不應成為發展國與國關系的障礙。“差異不應阻礙我們與中國人民的友誼,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我真誠希望我們共同捍衛德中友誼。”馬克斯說。
“回顧歷史,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差異不是排斥和拒絕合作的理由。”中國駐慕尼黑總領事邱學軍表示,自1975年施特勞斯訪華以來,中國與巴州始終保持密切交往。雙方以互利共贏為內核、以發展合作為底色、以人文交流為紐帶,結出了豐碩成果,為推動中德關系發展發揮了示范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德中合作實現了‘1+1>2’的效果”
在慕尼黑東郊的帕爾斯多夫,一座現代化的新型工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嶄新的辦公樓整潔明亮,車間屋頂鋪設了大片太陽能光伏板——這是擁有187年歷史、在全球擁有約5000名員工的塑料和橡膠機械制造商克勞斯瑪菲集團的新總部。
走進克勞斯瑪菲集團新總部的展廳,牆上的一張張黑白照片訴說著企業的發展史。中間展台上,各式汽車內外飾部件、儀表台、保險杠、注塑成型模具琳琅滿目,一旁的展示牌上寫著:這些產品採用全球領先工藝技術,且許多源自回收塑料材料。其模內上漆工藝,可實現一次成型、環保高效。
“新總部解決了原生產基地空間不足、設備老化等問題。採用的智能化調度、無人化物流與節能建筑系統,不僅顯著提升生產效率,也減少了62%的碳排放與85%的廢棄物排放,樹立了綠色工業標杆。”克勞斯瑪菲集團首席執行官張馳說。
2016年,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化”)收購克勞斯瑪菲。據介紹,自收購以來,中國中化和克勞斯瑪菲推動了一系列結構性變革:從戰略制定到研發投入,從生產線升級到全球市場拓展,尤其是在綠色制造、數字化運營和增材制造等新領域取得顯著成果。“我們將克勞斯瑪菲的技術沉澱與中國市場需求相結合,在中國建設了工廠和技術中心,實現大部分產品的本地化生產。”張馳說,“中國市場不僅是集團業務增長的重要引擎,更是推動全球技術革新的主戰場。”
“中國不僅是我們的最大市場之一,更是我們的創新伙伴。”克勞斯瑪菲集團反應成型事業部負責人弗蘭克·西馬特認為,“德中合作實現了‘1+1>2’的效果。這不僅體現在技術協同上,更體現在市場洞察、客戶服務與全球布局上。”他以公司為日本客戶定制一套系統的過程舉例,當時日方希望由德國團隊設計方案、中國團隊參與落地和整合。最終,項目在中國浙江嘉興、日本名古屋和德國慕尼黑三地同步推進,成為跨國技術合作的成功典范。“隻有真正理解彼此、尊重專業、包容差異,才能實現真正的協同。”西馬特說。
在日前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克勞斯瑪菲與合作伙伴共同亮相先進制造鏈展區,展示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引發國際關注。“與中國同事的合作不僅拓展了我們對市場的認知,也促成了真正的國際友誼。”在公司工作了10多年的全球多元技術項目負責人雷內·迪爾克斯告訴記者,公司最新開發的技術已服務於歐洲、中國、東南亞等多個市場,實現了“全球共享、雙向賦能”。
張馳表示,通過明晰發展戰略、加大研發投入、升級生產設施以及開拓技術和市場,中國中化為克勞斯瑪菲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這些舉措不僅推動了企業成長,也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包括增加投資、保障就業、提升技術、拓展市場、貢獻稅收等。
如今,在帕爾斯多夫的廠區內,智能機器人在自動輸送線上井然作業,德國工程師與中國團隊共同調試設備,陽光透過天窗洒在白色地面上,映照出德中協同創新的美好場景。張馳表示,公司將繼續依托兩國協同優勢,把克勞斯瑪菲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綠色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我們不僅是兩國合作的受益者,更希望成為推動者和示范者”。
“期待更多中國伙伴來巴州投資”
巴州既是歐洲重要的工業制造高地,也是中德務實合作前沿。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企業來到巴州,投身智能制造、綠色出行、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與此同時,德國企業也借助中國市場的廣闊舞台與技術優勢,實現轉型升級與全球化發展。
不久前,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公司蔚來汽車在德國的第二十座換電站正式落成,其中僅在巴州,就有5座蔚來換電站。這一基於換電技術的綠色出行模式受到當地政商界高度關注。巴州副州長兼州經濟、發展和能源部部長胡貝特·艾旺格表示:“我們需要更多創新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巴州電動汽車發展。對於通勤者和商業用戶來說,蔚來的換電技術可大大縮短停車充電時間,為巴州汽車生態注入新活力。”
作為最早進入巴州的中國電動車企業之一,蔚來自2015年起便在慕尼黑建立全球設計中心,目前員工已超過350人。蔚來海外業務資源管理總監弗蘭茨·裡德貝格爾介紹,蔚來換電站幾分鐘內即可實現自動換電,有效提升通勤與商用效率。“我們不僅把產品和服務帶到德國,更實現了用戶社區、綠色出行理念和換電模式的落地。”他表示,蔚來還與大陸、博世、採埃孚等德國企業開展合作,推動德中在前沿技術和供應鏈層面深度融合。“我們相信,德中合作不僅可以推動產業升級,更將為全球應對氣候挑戰貢獻智慧。”
“近5年來,中國企業對巴州的直接投資不斷增加。目前約有500家中國企業在巴州投資落戶,涵蓋移動出行、數字化、能源、生命科學、新材料等多個領域。”巴州投資促進局局長烏爾麗克·霍夫曼說,巴州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頂尖的科研資源和多樣化的產業生態系統,中國企業看重這裡的高素質人才、強大的中小企業網絡,以及優越的交通和營商環境,巴州因此成為中資企業“走出去”的熱土。
作為在華擁有友好省份最多的德國聯邦州之一,巴州已同中國山東、廣東和四川三省結成友好省州關系,並在青島、深圳和成都設有代表處,積極推動科技、教育、環保、文化等領域雙向合作。“這些代表處不僅服務巴州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也支持計劃在巴州開展業務的中國企業。”霍夫曼表示,“巴州每年定期舉辦巴州與中國的商業對話,為企業與政府搭建溝通平台。我們期待更多中國伙伴來巴州投資。”
德國寶馬集團創建於巴州,集團總部位於慕尼黑。寶馬集團政府事務副總裁托馬斯·貝克爾表示,寶馬在沈陽的綠色工廠是全球標杆,在上海的研發中心主導著“新世代”電動車中國版本的開發。“面對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上升、單邊主義加劇以及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挑戰,我們堅信,開放對話、自由貿易、公平競爭與全球協作是通往未來的唯一道路。”貝克爾強調。
2025年是中歐建交半個世紀的重要節點。慕尼黑市議會議員米歇爾·德澤巴表示,在當今全球局勢動蕩、地緣政治格局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德中伙伴關系尤為重要。此時此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開放、合作與面向未來的對話。“我們也應像施特勞斯一樣,以十年、百年的視野思考未來,在德中和歐中之間架起橋梁,共建美好未來。這正是德中地方合作的魅力所在。”德澤巴說。
(本報德國慕尼黑電)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4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