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姑娘那生扎根云南德钦县羊拉乡卫生院——
本报记者 张 驰
2025年04月18日08: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那生在羊拉乡卫生院的医馆前。 |
第一次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羊拉乡的经历,让藏族姑娘那生记忆犹新:车行驶在峭壁的碎石路上,颠得有些难受,一大早从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出发,天擦黑了还没见到炊烟……
羊拉乡地处山区,海拔高、行路难,常被形容为“人在天上走,鹰在脚下飞”。2021年,毕业于青海大学医学院藏医学专业的那生报考了“三支一扶”计划,来到羊拉乡卫生院工作。
“这里就是我想来的”
尽管成长在德钦县,但那生此前并未涉足过羊拉乡。来卫生院报到那天,同行的母亲看到宿舍只是一间空房子,很是心疼:“屋里没厕所,晚上怎么办?”那生并没有泄气:“这里就是我想来的,我先试试。”
那生学习藏医学,正是因为有一个初心——帮助就医困难的群众,为他们减轻病痛。“工作后才知道,成为医学生,是实现梦想过程中最容易的一步。”那生说。
乡里交通不便,有时车辆到不了群众家中。人背马驮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就成了医生下乡的家常便饭。有时遇上山路塌方,那生跟同事就得背着物资翻山越岭,从白天走到深夜。
2021年9月,那生第一次义诊,就颠簸了四五个小时,才到达羊拉乡羊拉村顶拉片区。跟同事一起,给群众做B超、拿药、普及健康知识……忙碌的那生,跟群众熟络起来。
义诊时,那生为村民针灸,注意到了给义诊队员做饭的大叔此称。“他驼背,还说自己腰痛。”那生为此称进行了针灸,结束后,却被对方问得一愣:“能不能再帮我多扎两针?”
原来,羊拉村只有一个卫生室。顶拉片区的村民到卫生室和乡卫生院,大多只靠一双脚。因为行路不便,见到义诊的医生,村民常想多要一些药物、多进行一些诊疗。眼看村民看病不容易,年轻的姑娘思索着:“能不能在顶拉片区设一个医疗服务站?”
那生写了一份份申请,相继递了上去。在县卫生健康局和乡卫生院的支持下,顶拉片区腾出一个小亭子,改建为医疗服务站。落成当天,那生与藏医学专家组成的联合义诊队再次来到顶拉片区,村民们纷纷过来握手,那生的手被攥得紧紧的,“那一刻,感觉特别幸福。”那生说。
“要精进自己的本领”
在羊拉乡,那生一次次直面难题,收获成长。
有一回坐诊时,一名关节严重变形的老人前来,疼得不停吸气。靠着专业底子,外加老师的仔细指导,那生成功地为老人进行了关节腔注射。“实践是学习的好途径。我意识到,要精进自己的本领。”那生说。
2024年,那生获得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进修的机会。专业水平更进一步,那生为此欣喜:“能更好地服务乡亲们了。”
点滴改变,发生在那生身上,也发生在羊拉乡。
羊拉乡居住的多是中老年人,容易患上关节炎、风湿、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藏医的药浴能对症治疗,但最初没有场地。”那生说,过去乡亲们要到州里的藏医院去,来回要搭上一两天。在那生的建议、申请下,羊拉乡卫生院在2023年6月建成了药浴室。
药浴室看上去只是4个摆着木桶的小隔间,但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羊拉乡卫生院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藏医科接收的患者也多了起来,好些人都是冲着“那个藏医小姑娘”慕名而来。
“长进的不只是医术,还有心性”
在学习和实践中,那生也体会着何为“医者仁心”。
许多附近的患者,也会来羊拉乡卫生院看病。等他们赶到时,经常已是中午。有医生嫌饭点吃不上饭,问“为啥不能等到下午再看”。那生听了,也难免困惑。
时任羊拉乡卫生院院长鲁茸定主这样回应:“我们没吃饭,患者也没吃。有的患者看完病,还要赶四五个小时的路回家。要让患者多些方便。”那生豁然开朗,也由此认识到:“在这里,长进的不只是医术,还有心性。”
此后,那生更加积极地服务羊拉乡及周边群众。得知一名老奶奶双膝患关节炎,在家里缺少照顾,她就在周末上门诊治;群众需要了解健康知识,她就利用休息时间做普及……在羊拉乡工作的近4年时间里,那生常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假期也很少休息。
群众的信任和感谢,同事们的并肩奋斗,让那生把辛苦和孤独抛到了脑后,“那些难事,都快忘了。只记得下乡时赶不上吃饭,大家蹲在路边吃泡面,哈哈笑,还有夜里赶到村庄,村民递来的热茶……”
偏远的羊拉乡,见证了年轻姑娘的成长。“能在这里发挥价值,山里对我来说就不算远,刚刚好。”那生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8日 07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