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从“雪域换新颜”看发展方法论(连线评论员)

2025年09月05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对话人:

  李  拯  本报评论员

  巴典曲查  西藏日报评论员

  

  李拯:“我个人命运的改变,是整个西藏重生的缩影。”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藏族群众代表卓玛仁增作了情真意切的发言。“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西藏的发展奇迹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

  巴典曲查:西藏的发展,始终与人民命运同频共振。从“政教合一”到人民民主、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为各族群众改变命运奠定了制度基础。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是1965年的15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65年的121倍,农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65年的199倍。在西藏的跨越式发展里,人民是主角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李拯:这体现着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发展惠及民生,彰显正确的价值导向;民生改善则人心凝聚,又能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巴典曲查: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近年来,自治区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从改善农牧民群众住房质量,到解决边境偏远区域的供电困难,从实现高海拔地区集中供暖供氧,到推动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西藏各族群众告别了“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信难”的过去,人民至上的理念刻印在高原每一寸土地上。

  李拯:民生改善为民族团结奠定基础。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题词“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引发广泛共鸣。如何在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巴典曲查:以心换心,把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体现在发展各环节。“十四五”以来,西藏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61.15亿元。拉萨市八廓街道鲁固社区,12个民族、4954户人家、7666位居民聚居于此,是民族融合、共生共荣的缩影。不仅要有物质改善,更要培育文化认同,西藏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五史”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让“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茶与盐巴永不分离”的故事在新时代传承续写。

  李拯: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如何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西藏发展的必答题。

  巴典曲查: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林芝市林芝镇嘎拉村曾空守着“桃花源”,把野桃树砍了当柴火烧。随着“两山”理念深入人心,当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2025年桃花节旅游收入达到370万元。让群众端稳“生态碗”、吃上“生态饭”,体现着统筹保护与发展的方法论。保护生态是在更高标准上推进发展,需要驾驭发展的更高艺术。当前,雅下水电工程、川藏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将在擦亮生态名片的同时,推动西藏发展迈上更高台阶。

  李拯:西藏还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来看待西藏繁荣稳定的重要性。统筹发展和安全,对西藏来说有着特殊意义。

  巴典曲查:强边是西藏必须办好的大事。林芝市墨脱县通公路后,实现从“高原孤岛”到“美丽边城”的蝶变,2024年游客达到60万人次,是全县人口40多倍。在西藏漫长的边境线上,日喀则市岗巴县吉汝村创办同心固边养羊专业合作社,实现放牧守边两不误;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村依托古格王国遗址,充分激活边境县域旅游市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则能为安全奠定更为坚固的基础,边疆地区越是发展繁荣,就越能实现安全稳固。

  李拯:从更大层面来看,西藏繁荣稳定能为全国的发展筑牢安全屏障、营造良好环境。西藏不仅是地理上的高地,更是精神上的高地,“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成为全国各地攻坚克难的共同财富。同时,从西藏自治区60年的发展来看,以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处理好发展与民生、民族团结、生态以及安全的关系,这样的实践具有启发意义。站上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更要善于在多重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60年沧桑巨变,西藏发展的成绩,彰显制度优越性,体现发展方法论,这也是全国各地谋划发展的共同财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5日 05 版)

(责编:任佳晖、任一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