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绍兴县报》头版刊登了三家违法排污企业的道歉书,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其中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家企业刊登致歉信前有沟通,“可能大家都没什么文化”,所以才会雷同。(7月9日《南方都市报》)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这一句话的思维路径,一些不违法排污的企业,一定是守法和有道德的;而那些违法排污的企业,却会是各有各的违法“心得”。登上报端的“道歉书”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一定不是巧合,也无关“有没有文化”,有关的是改正违法行为的诚意。
仔细比对,这三封从头到尾仅135个字的道歉书也有些许不同:第一家企业的道歉书,最后一句为“把企业整治提升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后面两家就变成了“把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整治提升”变成了“节能减排”,仅有四个字不同。
三封道歉书同一天公开于当地报纸,如果说是谁抄了谁的,恐怕还说不过去;说三家在登致歉信前有沟通倒是有可能。但按照流程,“道歉书”起码也得经过相关部门之手,才会转到报社。“雷同”的道歉书,相关部门审查过程中,莫非真的没看出来?
企业违法排污,业已违法;既然违法,就该接受相应处罚。如果仅仅让违法排污企业登报道歉,就好比是“罚酒三杯”式的处罚,违法排污企业又怎会把它当真?如此这般,“道歉书”雷同,也就不足为怪了。
试想,如果相关部门把“道歉书”真正当成是这三家违法排污企业的一次改过机会,道歉书不诚、不深刻,就退回重写,大概不会有“雷同”的道歉书了。只有在相关部门敷衍和不负责任、或原本就是走过场的前提下,“雷同道歉书”才会堂而皇之地登上报章。
|